一、正火
1. 定义与过程:
正火,英文为 Normalizing,是一种纯粹的热处理工艺。它针对的是已经轧制完成的钢材(如钢板、钢坯、型材等)。
其基本过程是:
加热: 将钢材加热到其奥氏体化温度以上(通常为Ac3或Accm以上30-50°C)。
保温: 在该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,使组织完全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,并消除加工应力。
空冷: 将钢材从炉中取出,在静止空气中均匀冷却至室温。
2. 核心目的:
细化晶粒: 消除热轧过程中因停轧温度过高造成的粗大晶粒组织。
均匀组织与成分: 消除带状组织,减轻枝晶偏析,使钢材的组织和成分更均匀。
改善机械性能: 提高钢材的强度、韧性和塑性,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。
消除内应力: 为后续加工(如切削)做准备。
3. 关键特点:
独立工序: 是一个单独的、在轧制之后进行的处理步骤。
额外成本: 需要重新加热和专门的设备(台车炉、辊底炉等),增加了能源消耗、时间和生产成本。
灵活性高: 可以对任何批次的已轧制钢材进行正火处理,不受轧制过程的限制。
二、正火轧制
1. 定义与过程:
正火轧制,英文为 Normalizing Rolling 或 Thermo-Mechanical Control Process (TMCP) 的一种特定形式。它是一种轧制工艺,而不是独立的热处理。
其核心在于控制轧制过程的温度和冷却:
控制轧制: 在特定的、相对较低的奥氏体温度区间进行轧制(通常在Ar3相变点附近)。
控制冷却: 轧制完成后,立即进行强制空冷或雾冷,以控制冷却速度,使其达到类似于正火空冷的效果。
2. 核心目的:
“以轧代热处理”: 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精确控制轧制和冷却过程,直接生产出具有正火态组织和性能的钢材,从而省去后续单独的正火处理工序。
节能降耗: 充分利用轧制后的余热,避免钢材冷却后再重新加热,大幅节约能源和时间。
性能提升: 通过控制形变和相变,有时能获得比传统正火更细小的晶粒和更优异的性能。
3. 关键特点:
在线工艺: 是轧制生产线的一部分,与轧制过程连续进行,一气呵成。
成本效益高: 节省了二次加热的能源和设备投资,生产效率高,成本更低。
技术要求高: 需要对轧制温度、变形量、冷却速率等进行极其精确的控制,对设备和自动化系统要求很高。
三、核心区别对比表
特征维度 |
正火 |
正火轧制 |
工艺性质 |
独立的热处理工艺 |
轧制工艺的一部分(控轧控冷工艺) |
生产过程 |
轧制→冷却至室温→重新加热→保温→空冷 |
轧制(在特定温度)→立即在线控制冷却(不重新加热) |
能源消耗 |
高(需要二次加热) |
低(利用轧制余热) |
生产成本 |
较高(额外工序、设备、能耗) |
较低(集成化生产,效率高) |
组织性能 |
获得均匀、细小的正火组织,性能稳定 |
可获得与正火相当甚至更优的组织和性能 |
灵活性 |
高,可对任何已生产钢材进行处理 |
低,必须在轧制线上一次性完成,参数设定后不易更改 |
主要目的 |
改善和优化已成型钢材的组织与性能 |
“以轧代热处理”,直接生产出达标产品 |

总结与类比
为了更好地理解,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类比:
正火 就像是做菜时的 “回锅”。先把菜炒好(轧制),盛出来放凉(冷却到室温)。觉得味道或口感不够好,再重新倒回锅里加热翻炒一遍(正火处理),以达到最佳风味(性能)。
正火轧制 则像是 “精准控制火候和出锅时机的一次成菜”。在炒菜(轧制)过程中就精确控制火候大小(轧制温度)和翻炒力度(变形量),并在最合适的时机出锅(控制冷却),直接做出味道和口感都完美的菜,不需要再回锅。
在现代钢铁生产中,为了追求高效和节能,正火轧制(TMCP技术)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已成为生产高性能中厚板、型材等产品的主流技术。而传统的正火工艺则更多应用于:
1、对旧材料进行性能改良。
2、生产批量小、规格特殊的钢材。
3、对正火轧制设备能力不足的补充。
4、某些对组织均匀性要求极高的特殊材料。